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初,县政府提出“立即恢复培植原有荒芜茶园,改进技术,提高品质,逐渐扩大”的号召,大力发展茶叶生产,到1959年,茶叶生产初见成效,全县茶叶面积扩大到3 553亩,总产量152吨。1959年之后,由于片面强调“以粮为纲”,因此上世纪60年代景宁茶叶生产再次跌入低迷期。
上世纪70年代,在各级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重视下,惠明茶挖掘恢复工作全面起动,组织力量进行自然资源和历史(源调查,依靠村(队)集体发展名茶生产,在惠明寺、漈头、赤木山村建设集中成片三保(保肥、保水、保土)基地700亩,并带动全县茶产业的发展,至1979年全县茶园面积从1970年的2 500亩发展到14 000亩。
上世纪80~90年代,茶叶生产随着整个农业生产体制的改革,实施了茶园承包责任制,打破了吃“大锅饭”的局面,充分调动了茶农的生产积极性,茶叶生产呈现快速增长势头,茶叶基地规模逐年扩大,至1999年全县茶园达19 000亩。
惠明茶走上产业化发展那是“十五”至“十一五”期间的事。为了做好“以茶富农”这篇文章,将发展惠明茶产业列入特色效益农业主攻项目,实施了“万名畲民万亩惠明茶”工程及“惠明茶产业化发展”科技富民强县项目,投入了大量的人力、物力发展茶叶生产,使惠明茶产业开始飞速发展。2000年至2009年全县累计新建无性系良种茶园2.3万亩,基地总面积4.2万亩。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2.73万亩,良种茶园面积覆盖率达65%;42 000亩茶园全部通过无公害基地认证,其中绿色食品、有机茶认证基地分别达到3 400亩、3 000亩,225亩基地通过欧盟有机茶(ECOCERT)认证。优化改造标准化加工厂房20 000平方米,12家茶企业通过QS认证,引进配备先进加工机械3 000余台,建成现代化加工流水线6条,惠明茶机械化加工能力得到优化提升。2006年实现“一县一品”,统一“金奖惠明”品牌;2007年制定颁布实施《惠明茶》地方标准;2009年全县年产惠明茶1380吨,茶叶产值1.2亿元。

惠明有机茶基地
龙头企业
景云重点企业主要有:景宁畲族自治县惠明茶业有限公司、景宁畲族自治县惠明茶业有限公司、景宁畲族自治县香雨有机茶有限公司、景宁畲族自治县畲山贡茶叶有限公司、景宁畲族自治县白云间茶业有限公司等。

省示范茶厂一角

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初,县政府提出“立即恢复培植原有荒芜茶园,改进技术,提高品质,逐渐扩大”的号召,大力发展茶叶生产,到1959年,茶叶生产初见成效,全县茶叶面积扩大到3 553亩,总产量152吨。1959年之后,由于片面强调“以粮为纲”,因此上世纪60年代景宁茶叶生产再次跌入低迷期。
上世纪70年代,在各级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重视下,惠明茶挖掘恢复工作全面起动,组织力量进行自然资源和历史(源调查,依靠村(队)集体发展名茶生产,在惠明寺、漈头、赤木山村建设集中成片三保(保肥、保水、保土)基地700亩,并带动全县茶产业的发展,至1979年全县茶园面积从1970年的2 500亩发展到14 000亩。
上世纪80~90年代,茶叶生产随着整个农业生产体制的改革,实施了茶园承包责任制,打破了吃“大锅饭”的局面,充分调动了茶农的生产积极性,茶叶生产呈现快速增长势头,茶叶基地规模逐年扩大,至1999年全县茶园达19 000亩。
惠明茶走上产业化发展那是“十五”至“十一五”期间的事。为了做好“以茶富农”这篇文章,将发展惠明茶产业列入特色效益农业主攻项目,实施了“万名畲民万亩惠明茶”工程及“惠明茶产业化发展”科技富民强县项目,投入了大量的人力、物力发展茶叶生产,使惠明茶产业开始飞速发展。2000年至2009年全县累计新建无性系良种茶园2.3万亩,基地总面积4.2万亩。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2.73万亩,良种茶园面积覆盖率达65%;42 000亩茶园全部通过无公害基地认证,其中绿色食品、有机茶认证基地分别达到3 400亩、3 000亩,225亩基地通过欧盟有机茶(ECOCERT)认证。优化改造标准化加工厂房20 000平方米,12家茶企业通过QS认证,引进配备先进加工机械3 000余台,建成现代化加工流水线6条,惠明茶机械化加工能力得到优化提升。2006年实现“一县一品”,统一“金奖惠明”品牌;2007年制定颁布实施《惠明茶》地方标准;2009年全县年产惠明茶1380吨,茶叶产值1.2亿元。

惠明有机茶基地
龙头企业
景云重点企业主要有:景宁畲族自治县惠明茶业有限公司、景宁畲族自治县惠明茶业有限公司、景宁畲族自治县香雨有机茶有限公司、景宁畲族自治县畲山贡茶叶有限公司、景宁畲族自治县白云间茶业有限公司等。

省示范茶厂一角
